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黃山"復名"徽州"?官方稱調研后盡快提出建議
日前,人民日報刊發(fā)題為《地名是我們回家的路》一文時提及,地名承載豐富的文化信息,接續(xù)千百年的情感傳承,“是一條回家的路”,“像‘徽州’這樣重要的歷史地名,不妨考慮恢復?!?/p>
昨日,黃山市民政局局長朱學軍就此接受安徽當地媒體采訪時稱,更改市級名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民政部門將深入調研,盡早提出建議。
安徽省民政廳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黃山市改名需要逐級上報,經省人民政府同意后,報國務院審批,但民政廳暫時未收到相關批復。
黃山民政局負責人稱將調研改名
徽州地區(qū)更名為黃山已近30年。1987年,國務院下發(fā)《關于安徽省調整徽州地區(qū)行政區(qū)劃的批復》,正式撤銷徽州地區(qū)、屯溪市和縣級黃山市,設立省轄地級黃山市,下轄三區(qū)四縣。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近年來,針對黃山改名徽州的討論開始增多。4月13日,《人民日報》刊發(fā)評論《地名是我們回家的路》,其中提及,由于人們對地名有情感,更換地名應慎重,像“徽州”這樣重要的歷史地名,不妨考慮恢復。“畢竟,沒有‘徽’,哪來‘安徽’?
在人民日報官微隨后發(fā)起的網絡萬人投票中,共有71.4%的網友選擇了“我要老地名,要敬畏文化,敬畏歷史”這一選項支持老地名徽州,只有6.1%的網友支持“新地名也用習慣了,再改回去勞民傷財,沒必要”。
昨日,黃山市民政局局長朱學軍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更改市級名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作為民政部門,將深入調研,盡早提出建議。
當地尚未接到相關文件
昨日下午,安徽省民政廳工作人員向新京報記者介紹,根據《安徽省地名管理辦法》第八條,行政區(qū)劃名稱的命名、更名,按照國務院《關于行政區(qū)劃管理的規(guī)定》辦理,縣及縣以上行政區(qū)劃的命名、更名,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提出,逐級上報,經省人民政府同意后,報國務院審批。
該工作人員稱,民政部門感謝大家對黃山更名一事的關心,但民政廳暫時未收到相關批復。
2014年,黃山市民政局在對《省長,我建議把黃山市改名為徽州市》的回復中提及,“成立地級黃山市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黃山市的行政區(qū)劃管理體制,是符合黃山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也是得到群眾擁護的。我們認為目前不宜進行區(qū)劃和管理體制的調整?!?/p>
新京報記者從黃山市政府辦公廳、旅游局等相關部門了解到,兩部門,目前接收到說法大多來自網絡,均尚未接到與此相關的正式文件。
■ 觀點pk
“沒有徽州哪有徽州文化?”
安徽師范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院長徐彬昨日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地,與其定名早、沿襲久息息相關。從地級市的取名看,“黃山”是自然資源,“徽州”是文化資源,以自然資源覆蓋文化資源,是對徽州近千年積淀的文化的不尊重。他認為,將“黃山”改為“徽州”,體現了文化的回歸與認可。
徽學專家、安徽文史館研究員方利山說,不該因為一座山,就改掉徽州這么一個承載著一千多年記憶的名字。
方利山認為,隨著旅游項目的深入發(fā)展,從景點旅游轉向文化旅游,近年來屢屢證明了改名一事不恰當?!包S山始終是徽州文化的一部分,不可能將兩者分開,也不是你死我活的關系,” 涉及的是對于歷史地名的敬畏問題,“沒有徽州哪有徽州文化?”
“改名或致旅游投資浪費”
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胡穎廉認為,我國部分地名古時候的名字由于種種原因變成了一個大家不太熟悉的名字,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黃山需要打造本地的品牌和知名度,改回來是有其內在道理的。但城市大多會有對外的旅游宣傳、招商引資等工作,一般會投入很多廣告宣傳經費。改名后,相當于此前努力“打水漂”,政策缺乏一致性和連貫性,前后不銜接,造成了浪費。
中國未來研究會旅游分會副會長劉思敏認為,此前黃山市地名的改動,對旅游有很大促進作用,不能認為當時改錯了名字。相比于黃山,徽州更具文化底蘊和文化傳承意義,地名本身有文化氣息,但一個地區(qū)地名的穩(wěn)定性是識別性的基礎,頻繁改動不太合適,原則上盡可能不改,“改名問題還是要慎重。”
■ 焦點
地名爭議是文化辯論還是利益之爭?
方利山認為,“黃山”與“徽州”涉及的是對于歷史地名的敬畏問題,但目前多地出于經濟、旅游或出名爭搶地名,這是一種短視行為。
徐彬表示,地名本身是文化的積累與沉淀,后來被市場化,被人為包裝改變,失去了其本身的文化含義。追求真正的文化發(fā)展,應該在文化底蘊上做文章,而不是靠地名來博眼球。
“搶地名的最主要原因是市場需求、符合本地經濟利益,更多賺取一些關注和知名度?!焙f廉認為,此類取地名的情況,一定要有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積淀,杏花村不一定只能有一個,不妨也讓它多元化,“打的牌可以不一樣。”
劉思敏說,文化是旅游的靈魂,依托傳統(tǒng)文化開發(fā)旅游本身就是一條正道。為了避免“假大空”,開發(fā)前進行一些辨析也是必要的,爭可以爭,但必須基于史實,這樣可以越辯越明,同時它能產生一種廣告效應,對于參加爭論的各方都是有益的。但也要適可而止,如果胡攪蠻纏,可能就會帶來一些負面的作用。
■ 鏈接
“杏花村”晉皖鄂三地爭搶
實際上,類似地名上的爭議由來已久,今年清明節(jié),“杏花村”歸屬地爭奪戰(zhàn)又被提及,山西汾陽、安徽池州、湖北麻城均在爭奪“路人遙指杏花村”的村落名。
根據山西旅游政務網介紹,現今的詩酒之鄉(xiāng)杏花村地處汾陽市區(qū)北15公里處,是中國八大名酒汾酒、竹葉青的產地,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昨日下午,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團旅游有限公司張姓負責人表示,杏花村是一種文化符號,有重名也沒什么好爭議的。
而“杏花村旅游網”則介紹,池州杏花村,位于安徽池州西郊,距今已有1300年歷史,系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安徽省池州市杏花村景區(qū)工作人員就此表示,杜牧曾在池州任官,在清明期間游歷杏花村時寫下這首詩,而池州是在長江以南,確實會“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山西沒有這個條件。
就地名之爭,上述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這個是沒有爭議的事情,他們現在爭可能也就是打擦邊球。”
新京報記者還注意到,2007年,湖北省麻城市杏花村重建后開村,以杏花村名義大力發(fā)展旅游經濟。今年清明,麻城杏花村所在地的歧亭鎮(zhèn)人大專職副主席鄒良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表示,歧亭鎮(zhèn)的杏花村,從時間節(jié)點、心境、氣候、地理位置上分析,都是最合乎情理的。山西汾陽的氣候環(huán)境與詩明顯不符,而且與杜牧當時的行跡也銜接不上。如果是在安徽池州,杜牧由黃州這個三等州調往池州這個一等州,亦是升遷之喜又何來“欲斷魂”的凄涼?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林斐然 實習生孫一 朱卓琳 張芮
編輯:曾珂
關鍵詞:黃山復名徽州 黃山 徽州 地名是我們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