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福州依伯的父親名字雖“賤” 卻心懷慈善一輩子
“解放前,我父親是一個碼頭搬運工。雖然是個汗流浹背掙飯吃的苦力,可是父親參加民間救火會和義葬社,不但義務(wù)幫鄰居救火,還幫助掩埋窮苦無錢安葬者的遺體……”77歲的福州依伯高天明昨日翻開舊相冊,指著父親高依賤先生一張小小的照片說,這是1947年父親當(dāng)民間救火會員時拍攝的。
高天明說,父親的名字里有個“賤”字,而他也的確出身貧賤,大半輩子饑寒交迫??墒撬麨樨毧喟傩兆龉娲壬瞥隽?,從來不收錢,一輩子都受人尊重。
當(dāng)民間救火會員 半饑半飽義務(wù)撲火
高天明告訴記者,父親高依賤1911年出生,十幾歲就開始在臺江三保附近的碼頭當(dāng)搬運工,經(jīng)常要背比自己還要重的貨物。高天明兄弟姐妹5個人的吃穿,都是父親高依賤背出來的。
在這張模糊的照片上,記者看到高依賤長相端正,戴著一頂大檐帽,這可是當(dāng)年的消防安全帽。高天明回憶說,當(dāng)年福州有大量木屋,防火、救火都是百姓居家過日子的頭等大事。民間就自發(fā)組建救火會,宗旨是鄰里互助,應(yīng)急救援。1932年,高依賤加入了三保附近的一個民間救火會。
高天明說,好多人覺得,有錢有閑才能做公益,但父親并不是這樣。高天明回憶,到了冬天的時候,貨船比較少,碼頭上沒有活兒干,全家只能吃地瓜、喝稀飯,可是有火情需要父親的時候,他還是會挺身而出。父親從小就在三保一帶的木屋毗連區(qū)長大,最熟悉那些狹窄的小巷子,每次都能及時沖到起火點展開撲救。
自家因戰(zhàn)亂窮苦 還常幫人義葬
除了救火會,高依賤還是義葬社的成員。最早義葬社是幫忙掩埋安葬內(nèi)河溺死者,后來逐步包括了流浪漢、乞丐、孤寡老人等死后無錢安葬的人。
高天明說,當(dāng)時的人都比較迷信,忌諱收尸一類的事,但父親高依賤卻不介意,需要他出力的時候,從不推辭。他最常說的是,好人會有好報,救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高天明回憶說,當(dāng)時因為戰(zhàn)亂,全家人經(jīng)常受窮受苦,曾聽母親說,最難的時候,還有親戚建議把幾歲的他賣掉,但父母不肯,說餓死也要全家在一起。可即使經(jīng)歷了這樣的苦難,父親對自己做公益慈善,也從沒有后悔。
解放后,隨著社會的進(jìn)步,民間救火會和義葬社都解散了。1985年,高依賤去世,葬在陣坂。高天明回憶說,父親一輩子拼命干活,給子女留下的最大遺產(chǎn),就是他對公益慈善的執(zhí)著。
編輯:阮浩冉
關(guān)鍵詞:父親 天明 救火 高依 依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