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這個“布魯克林漂”已然被美國夢洗腦
影片《布魯克林》如果有缺陷的話,也是出在其主題。不論我們對這部電影情感部分的接受度有多少,都不能否認這是一部非常明確的為美國夢背書、有著鮮明輸出功能的電影。但如果我們純粹從手段到目的的實現(xiàn)過程來看,著力點都是有效的。這也是好萊塢一以貫之的夢幻催眠機制。
五十年代的平凡女性是這樣的
《布魯克林》是那類非常典型的完成度非常高的“申奧”電影,它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敘事、攝影、布景、調(diào)度、表演──幾乎找不到任何缺陷,它的整體態(tài)勢是高度完滿自洽的。從敘事環(huán)節(jié)來看,這是一部非常主流好萊塢化的電影。
戰(zhàn)后五十年代初,年輕的愛爾蘭姑娘伊麗絲來到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qū)奮斗,奮斗自然會遭遇波折。不過影片對波折點的設(shè)計,更為內(nèi)在化,情感問題是伊麗絲所面對的真正具有挑戰(zhàn)的難題。她與意大利裔水管工托尼相識相愛甚至私訂終身,不久姐姐猝死,回到故鄉(xiāng)沃克斯郡探親,遭遇到“富二代”、頗具紳士風度的吉姆的追求。吉姆讓伊麗絲動心了,水管工還是富二代,故土還是新家,背叛還是堅守,讓她左右為難,這也成為了影片敘事結(jié)構(gòu)的高潮段落。
從大結(jié)構(gòu)來看,影片可以分為上下兩個段落。上篇是伊麗絲從愛爾蘭來到布魯克林打拼的過程。這個漸變過程,影片鋪排得非常細膩,充滿了動人的細節(jié),這其中很大的功勞可能要歸功于扮演伊麗絲的西爾莎·羅南的精彩演出。伊麗絲這個角色也許表面來看,演繹難度并不大,因為太平凡了,她在布魯克林經(jīng)歷的一切都沒有通常所說的“戲肉”,也就是戲劇化的過程。
伊麗絲在商場工作,上夜班補習會計,在舞會認識托尼,與托尼看電影,到托尼家吃飯,兩人互訴愛意,一起去科尼島海濱度假,一切都是那么瑣細平凡,一切都是因為知覺而驅(qū)動(這是最典型的好萊塢式劇作法)。羅南通過臉部細微的表情變化,非常成功準確地塑造出了上世紀50年代一位矜持、端莊、大方、樸實、充滿平正理想的平凡愛爾蘭女孩。不論我們對這部電影抱有怎樣的意識形態(tài)偏見,伊麗絲與托尼相識相愛的整個過程是令人信服的。
大面積色彩運用讓綠島變星條旗
影片如果有缺陷的話,也是出在其主題。不論我們對這部電影情感部分的接受度有多少,都不能否認這是一部非常明確的為美國夢背書、有著鮮明意識形態(tài)輸出功能的電影。
最典型化的場景莫過于托尼在一片草地曠野中向伊麗絲許諾,要在這里建造“我們的家園”——這是美國版將荒野變花園的應(yīng)許之地。再由整體來看,布魯克林(美國)代表了個人奮斗、尊重隱私、互相包容、平等、純真的愛情、理想主義;沃克斯郡(愛爾蘭)代表了古板、尖刻、守舊、金錢政治、階級等級。伊麗絲對吉姆說,“自己想象的是過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沃克斯郡提供不了這種可能性。
在影片的開場段落,導演甚至從視覺層面非常夸張的呈現(xiàn)了這種對照。在愛爾蘭的段落,整個視覺都是一篇晦暗,伊麗絲歷經(jīng)遠洋旅行終于來到美國,那個海關(guān)大門向她敞開著,大門背后是無限涌動的光明,過渡曝光的畫面讓美國由象征層面來看簡直就成了天堂一般。導演還在視覺符碼層面做了很多文章。眾所周知,有著“翡翠島國”之稱的愛爾蘭,綠色簡直就是這個國家的顏色圖騰。伊麗絲在開場部分,穿著的衣服始終以綠色為主,到了漸漸適應(yīng)了美國的生活后,綠色雖然并未完全消失,但在她身上呈現(xiàn)的圖景不再突兀,而是自然的與整個環(huán)境融為一體。她與托尼在公交車上互訴愛意的場景,更是披上了象征了愛之激情的紅色外衣。
影片高潮段落,也即最終扭轉(zhuǎn)伊麗絲心理困境的事件──凱莉太太在家中當著伊麗絲的面點破她已經(jīng)結(jié)婚的秘密──導演用了大面積的綠色來襯托。整個場景,沙發(fā),花瓶,魚缸,凱莉太太的毛衣,都是綠色做伴。在耀眼的愛爾蘭之綠的襯托下,伊麗絲穿了一件純白色的衣服。在凱莉太太的強逼之下,她最終選擇忠貞于丈夫托尼,忠貞于美國,與代表了綠色的故土脫離。
如是來看,我們肯定這部電影自然是要接受影片的前提,也就是接受美國夢,接受影片設(shè)置的意識形態(tài)教化功能。但如果我們純粹從手段到目的的實現(xiàn)過程來看,《布魯克林》無論哪個方面的著力點都是有效的。這也是好萊塢一以貫之的夢幻催眠機制。一切都取決于作為觀眾的你怎么認識電影。
□LOOK(影評人)
編輯:劉文俊
關(guān)鍵詞:《布魯克林》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