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史記·資政>戰(zhàn)爭硝煙戰(zhàn)爭硝煙
參政員們的俱樂部
國民參政會遷至山城后,歷屆參政會中的進步參政員,經常聚首于特園。溝通情況,交換意見,磋商國事,探討大計,醞釀提案,起草文件,很少間斷過,特園無形中成了參政員們的“俱樂部”。參政會的歷屆秘書長、副秘書長,經常出沒于特園,這又無形中成了他們的辦公場所。
1938年12月23日,汪精衛(wèi)叛國投敵,震驚中外。
翌年1月3日,張瀾會同黃炎培、梁漱溟、江問漁、冷御秋等,在特園起草宣言,聲討汪精衛(wèi),但國民黨禁止各報發(fā)表。最后,這份宣言通過鮮英,在《新蜀報》獨家發(fā)表了,形成大后方公開聲討汪精衛(wèi)賣國投敵罪行的先聲。
1939年1月,國民黨召開五屆五中全會,制定“防共”“限共”“溶共”的反共政策,設立“防共委員會”。接著秘密發(fā)布《限制異黨活動辦法》《共產黨問題處置辦法》。這些消息通過特園這個信息平臺不脛而走,引起社會的關注。6月12日湖南“平江慘案”發(fā)生,國民黨嚴禁報紙報道慘案真實情況。參政員則將報告印成書面文件,在社會上廣為散發(fā),這就突破了國民黨的信息封鎖,在大后方激起了公憤。為反對國民黨的反共政策,張瀾曾當面詰責蔣介石:“共產黨抗日,為什么你們不同意?”并要求取消反共政策,使蔣介石窘迫不堪。
1939年秋,梁漱溟從抗日前線視察返渝,寓居特園,在特園向重慶各界匯報前線國共摩擦的情況,深表憂慮,其時適值國民黨參政會第四次會議召開,梁漱溟、張瀾、沈鈞儒、黃炎培等參政員事先在特園商定,在參政會上一致要求國民黨結束一黨統(tǒng)治,以集中舉國力量于抗日大業(yè)。11月23日,梁漱溟在特園發(fā)起成立“統(tǒng)一建國同志會”,張瀾、沈鈞儒、黃炎培、左舜生、章伯鈞、羅隆基、晏陽初、光升等國共以外黨派和無黨派中的知名人士20余人相繼參加。11月29日,梁漱溟面見蔣介石,陳述該會為從第三者立場上擁護《抗戰(zhàn)建國綱領》,“集合各方熱心國事之上層人士,共就事實,探討國事政策,以求意見之統(tǒng)一,促成行動之團結。”蔣介石以不組織正式政黨為條件,允許該會成立。
1940年,統(tǒng)一建國同志會舉行多次座談會,這些座談會大都在特園舉行。當時國際形勢頗為緊張,國內的國共摩擦有增無減。與會者“坐而論道”,也曾將所“論”的意見向當局進言,可是從未受到過當局的重視。這樣一來,與會者深感失望,出席率日漸減少,終于使座談會難以為繼。待到同年冬天,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總長何應欽、白崇禧向八路軍朱德、彭德懷發(fā)出“皓”、“齊”兩電,導致國共問題的尖銳化。梁漱溟、黃炎培、左舜生、張君勱皆認為調解國共糾紛,必須有第三者的立場和主張,于是從12月開始,在特園多次集會,醞釀籌備新組織的問題。
在1940年內,周恩來、林伯渠、董必武、秦邦憲都曾在特園為各界人士講解時事和中共的政策。特別是在8月的一次集會上,周恩來講了中共的團結政策,強調“只有抗戰(zhàn)到底,才能團結到底,也只有團結到底,才能抗戰(zhàn)到底”的道理。這就啟發(fā)了各界人士深明大義,因而深受教育。
這樣的集會,經常在特園舉行。甚至中共內部的某些集會,也來特園舉行。
編輯:曾珂
關鍵詞:特園 參政員們的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