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作弊經濟學”憑什么贏得市場
拋開道德角度,僅僅從學習效果上講,考前突擊與考試作弊的結果是差不多的。很多同學之所以不作弊,并不是因為所學的知識多有價值,而是因為畏懼于學校嚴厲的懲罰政策。
盡管從小就堅定地信奉“作弊可恥”的信條,可是每次看到青春電影里花樣百出的作弊手段時,我不禁感慨:原來沒有作過弊的青春也是不完整的啊!一些人也在為大學里的作弊現(xiàn)象辯護,甚至提出了一種“作弊經濟學”的理論:作弊本質上是一種高風險、低投入、高潛在收益的投資行為,與道德無關。而且,許多課程內容刻板無趣,耗費大量時間復習是在浪費時間。
作弊者的最終目的,都是用不勞而獲的手段使自己受益。因此,與其說作弊是無聲的反抗,倒不如說是作弊者為自己的利己主義尋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這種做法既不體面,又不夠道德。
然而,值得思考的是:在當今的大學中,為何連“學生不應作弊”這樣的道理都會受到如此多的質疑?這是因為大學中的許多考試都只要求機械的記憶,而且內容很多都空洞無用。比如,明明是心理健康的通識課程,老師卻偏要用各種冷門的心理術語為難學生。明明可以在考試中靈活考驗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識深度,老師卻偏要考察教科書中僵化的“重點”。
我在國內讀本科的時候,曾經參加過無數(shù)這樣的考試,每次都是考前突擊,考后便將這些內容拋之腦后。因此,雖然我沒有作弊,卻不得不承認,我們的確將時間浪費在了無聊的背中,真正從課程中收獲的知識卻非常少。因此,拋開道德角度,僅僅從學習效果上講,考前突擊與考試作弊的結果是差不多的。很多同學之所以不作弊,并不是因為所學的知識多有價值,而是因為畏懼于學校嚴厲的懲罰政策。
所以,面對層出不窮的作弊事件,教育者也應當進行反思。在教育的過程中,老師與學生的權利應當是對等的。老師有權要求學生認真學習,在考試中誠實守信,絕不作弊;學生也有權要求老師認真負責,摒棄形式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學到更有裨益的知識。然而,國內學生往往被動地接受著許多必修課程,即使課程內容空洞,也不得不被迫應付例行的考試。這種現(xiàn)狀,也是“作弊經濟學”在中國高校中頗有市場的原因。
有人認為,要想解決作弊問題,我們要構建嚴格的誠信制度,實施完善的處罰措施。然而,我認為,這一切的前提在于良好的學術風氣。中外不同的學習體驗,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學術風氣的重要性。在哥倫比亞大學,老師往往不會照本宣科地填鴨式教育,而是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在“美國與亞洲關系”課上,老師常常會用這些問題引發(fā)大家的思考:日本偷襲珍珠港真的是出于軍事目的嗎?美國與印度的關系為何如此不穩(wěn)定?這樣的問題,自然比單純背誦教科書更有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教授時時傳遞出對知識的尊重和對學術嚴謹性的堅持。比如,在平時的論文中,教授會認真地指出邏輯問題等,甚至對重要單詞的意思進行辨析。
即使學習壓力很大,我們在備考時也不會有所抱怨,因為感到學有所得,收獲滿滿。在這樣的學術風氣下,教授與學生之間形成了良性互動,對作弊行為的嚴格處罰也就水到渠成。國內很多人之所以認同“作弊經濟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良好的學術風氣,學生被迫接受一些空洞的知識,于是進而給作弊行為賦予了更多的反抗意味。
如果對教育體制有所不滿,學生要做的不是打破規(guī)則,讓自己獲利,而是正大光明地爭取考核方式的優(yōu)化。因為學生反對的是考核方式,而不是公平競爭的考試形式。只要形成良性的學術風氣,所謂“作弊經濟學”也就不會再有市場了。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作弊經濟學” 考試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