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史國良:李叔同是老虎我是壁虎
“出家修行的生活經歷讓我學會了包容”,史國良笑言:為了尋求精神歸宿,在星云大師的影響下,他成為了僧人;為了追求純粹的藝術,他又選擇了還俗。近三十年來,這些舉動使史國良成為了藝術界持續(xù)關注的焦點。2015年,史國良在“胡潤藝術榜”中排名第七,畫作交易總額達一億七千萬余元人民幣,被稱為“在世十位國寶國畫藝術家”。近日,他接受了收藏周刊的獨家專訪,談及經歷,他毫不諱言“還俗比出家還難”。但他強調“我只是肉身還俗了,思想還在出家。”談及未來的計劃,他說“我一直想做個義學,開設公共畫室”。
史國良(釋慧禪),生于1956年,1980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研究生班,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及首都師范大學美術系客座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國家畫院一級美術師。
簡介
做藝術的不妨都到寺廟里走一圈
收藏周刊:您修行的那段經歷,對自己的人生觀、對藝術的一個理解和思考,有什么促進?
史國良:當然有了,做人的包容,更理解人生,更加理解宗教與人之間的關系,人怎么活,這個非常重要。我也希望,尤其是做藝術家,有這個條件,都到寺廟里去走一圈,都去體驗一下寺廟的生活,哪怕短期的,都會給你一個靈魂深處的洗禮。在佛門外面聽佛教、看佛教、體驗佛教,跟在佛門里,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從佛門里很勇敢地往佛門外看了一眼,發(fā)現另一番景象,然后我又勇敢地邁出來了。
收藏周刊:您真正走進佛門,是受到星云大師的影響,具體他對您有怎樣的影響?
史國良:指路人吧,我從他那里得到了很多東西,他給我打開了一扇門。就比如功德,我個人不需要再做功德的積累,但是我自覺了,我愿意這么做,我就覺得這是好事,我就關心當我活著的時候,作為一個明白人,覺悟了,明白要干什么要怎么干,那么回來(還俗)以后就變成一種承擔了。最重要也是最感動的一點是,我有能力去這么做。我還年輕,我還有精力而且我也愿意做。一點回報都不需要,甚至還會貼錢。例如講座我還會給錢請一些學院的老師來,解剖課取消了,學生沒錢,那我就往里面搭點錢給他們請。我一直都那么做,我覺得我有這個能力。我現在一直想做個義學,開設公共畫室,給有才沒條件沒資金沒老師的人,提供一個畫室,每天請四五個模特,我們老師義務教學,我們可以請各種各樣的老師來教,義學都是免費的,發(fā)掘好苗子,為社會培養(yǎng)人才。過去也都沒有人做過這些事情。
有人說,出家就應該放下,不應該撿起來。但其實在我看來,悟道是一種責任,無論是宗教里的人,還是老百姓,對這個誤解太多。由于誤解,所以他們會對一些行大愛、對社會有大貢獻的人制造障礙和麻煩。
我沒有李叔同那種境界
收藏周刊:談談您經歷過的“兩個痛點”,出家與還俗?
史國良:還俗比出家還難!出家前看佛門,聽到音樂、聽到鐘聲、聽佛門故事都非常吸引。但真正進去以后,發(fā)現跟之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樣。在里面所有人的 欲望都會有,但是當時已經是出家人了,已經不能再過上以前的生活了。會有各種各樣的煩惱。要度過這些關,要用很多戒律約束自己,但很快就明白這是一個過程。明白之后,這些戒律都不算什么。這個時候會反思,自己為什么要來到這里?能為佛教做什么?明白了沒有?所以我就想,我要學習李叔同,用藝術弘揚佛教。 但這過程也有各種阻撓,例如題材上我畫西藏人民被人非議,都說應該畫佛像;我給學生上人體課,又被非議。后來我就堅定要畫西藏,而且要畫供養(yǎng)人。探討供養(yǎng)跟被供養(yǎng)的關系,這是魚和水的關系。我想深入探索,但現實佛教里則不這樣認為,他們都覺得應該畫佛像。而畫家隊伍里又覺得和尚也不應該畫得這么世俗。我開始感覺身份對我的藝術探索,形成了很多障礙。我覺得自己到了自覺狀態(tài)之后,愿意承擔的時候,我需要拿起東西,拿起工具,那么,這個時候,壓力就大了。我堅持了十五年,最后決定回來了。但可以這么說,我只是肉身還俗了,思想還在出家。我只是換了一身衣裳,我的追求一生都不會變的,只會越來越完善,越來越自覺。
收藏周刊:如何評價李叔同?
史國良:在我剛出家的時候,確實有不少人把我跟他進行了比較。但是李叔同是老虎,我是壁虎。也沒有可比性,唯一相似的就是大家都是藝術家,然后出家了。但我沒有他那種境界,比如他老婆來看他,他都可以風打不動,就是不見。但我就不行,我家人一哭,就慌了,我就會跟著一塊哭。我有很多地方都做不到他的那種程度。
我對所有持我“股票”的人負責
收藏周刊:從理解入選全國美展的情況來看,工筆始終占大多數,您怎么看?
史國良:工筆也有素描造型與筆墨之間的矛盾。工筆分三類,一是傳統(tǒng)的工筆,二是寫實工筆,三是當代工筆。何家英就是屬于第二類,中西結合的工筆。但 被造型問題干擾最多的就是水墨畫。工筆畫有了強大的體系,有足夠的吸納能力,沒有亂起來。而水墨畫則開始亂了,有傳統(tǒng)的壓力,有當代繪畫的壓力,本身有很 多問題沒有梳理清晰,諸多的原因湊在一起,所以,就被邊緣化了。但我們仔細想想,這本來是一條很好的路,退回到1985年,用周思聰畫總理的那種技巧,來 畫今天的現實生活,就很好。但是現在更多的是往當代、變形、往林風眠那個體系去走。
收藏周刊:人物畫家到年老眼睛開始出問題,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但山水畫家確實越老畫得越好。
史國良:確實,二十世紀的大師們,到了晚年人物畫都畫得很差。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眼睛不好使,精力不濟。這是個自然條件。還有一個困惑。我們中國 的人物畫大師,幾乎沒有一個造型上過關的,都沒有做到純粹。能把解剖透視造型等問題都弄通而且表現特別好的,幾乎沒有。只是到周思聰那個年代分數才略高一 些。早些年像葉淺予、蔣兆和,包括徐悲鴻自己,方增先、劉文西到了晚年都畫得退步了。重要原因就是人物畫改造的過程有很多問題解決得不夠徹底,藝術上就不 徹底,不徹底的原因是素描的問題,另外就是文人畫這套理論的干擾。
收藏周刊:據統(tǒng)計,您連續(xù)五年進入胡潤藝術榜,而且今年還在榜單中排名第七?
史國良:是經過努力的。我是真正按照市場的規(guī)則來做事,認認真真在畫,好好創(chuàng)作,不胡來。在藝術市場這一方面,我認為我是做得最好的,我認為我比范曾做得還好。我從來不在里面做任何手腳。打假也是市場的一部分,對所有持我“股票”的人負責任。
人物畫造型和筆墨的結合,北方做得好些
收藏周刊:怎么看嶺南的人物畫家?包括楊之光、林墉?
史國良:他們在歷史上都被定位了,用不著我來評說。在中國畫人物畫的發(fā)展中,都是扛大旗的人。代表一個方面的領袖人物,功不可沒。但還是年齡問題,他們越過的高峰都在年輕時期,別人難以跨越,他們現在自己也很難跨越了。
收藏周刊:嶺南畫壇與北方形成的南北差異,您怎么看?
史國良:嶺南文化對于北方來說,不管音樂還是繪畫都很獨特。比如粵劇,像紅線女這樣的唱法,很有意思,跟我們經常見到的完全不同。美術也一樣,那里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跟我所接觸的東西不同。我是比較包容的,只要是好的、美的,我都會吸收進來。
收藏周刊:南北的人物畫對比,有何差異?
史國良:南方(浙派)的人物畫就注重傳統(tǒng),這一份堅持很好,但是同時又要學陳丹青批評的那種素描。這是問題所在。基礎訓練又以素描為主,但又要強調傳統(tǒng),在一種很矛盾的狀態(tài)下做他們的探索。跟北方“傳統(tǒng)為輔、造型為主”不同,他們是反過來。但不管南北,都屬于徐蔣體系。我覺得北方已經做了一個調整, 因為出了李可染,出了徐悲鴻,有了轉化。從傳統(tǒng)的筆墨轉到適應造型的筆墨,把障礙解決了?,F在很多人認為人物畫最大的障礙就是造型與筆墨的不協(xié)調、不融 合,難倒了很多人。其實這里最難的不是怎么掌握傳統(tǒng),也不是怎么掌握造型,而是怎么結合。我認為這方面北方做得比較好,到周思聰已經完善了,完成了這個體 系的改造過程,但南方沒有。
編輯:陳佳
關鍵詞:史國良 李叔同是老虎 我是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