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抱誠守真與時同行
——袁慧琴委員談京劇藝術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曙色紫禁城》演出照,袁慧琴在劇中扮演慈禧。
“走訪”過上海、重慶、武漢、威海、沈陽、廣州、深圳、香港等許多城市,5年時間演出近40場……在清宮題材劇泛濫并招致一些爭議的當下,一部以京劇形式演繹的清宮題材作品卻“走南闖北”,超越不同地域的審美差異,“奇跡”般地長演不衰,它就是新編歷史京劇《曙色紫禁城》。
京劇版《曙色紫禁城》由話劇版改編而來,原名《慈禧與德齡》,是全國政協(xié)委員、京劇表演藝術家袁慧琴創(chuàng)意發(fā)起并親自主演的。繼1996年在《火醒神州》中扮演慈禧后,再次在舞臺上塑造慈禧這個歷史人物,袁慧琴在京劇人物演繹上有哪些不同的感悟和體會?作為文藝工作者,應如何更好地將京劇藝術傳承下去?傳統(tǒng)京劇藝術應如何更好地滿足當下觀眾的審美情趣和需求?為此,本報專訪了袁慧琴,她從《曙色紫禁城》的創(chuàng)作緣起出發(fā),在對藝術經歷的回顧中,不覺深入到京劇藝術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引申出文藝工作者所肩負的使命和責任。
“用藝術點燃藝術”
文化周刊:毛俊輝導演、何冀平編劇的話劇版《曙色紫禁城》在改編為京劇之前,就已取得巨大成功。您為何想到要將這一題材轉化為與話劇表現(xiàn)方式迥異的京???
袁慧琴:這要追溯至2008年,我在國家大劇院看到話劇《慈禧與德齡》(改編時更名為《曙色紫禁城》)的演出,覺得這個故事非常精彩,用京劇也可以出色地表現(xiàn)出來,便幾經輾轉找到何冀平編劇,貿然打去電話,說明了自己的想法。她當時覺得很突然,經過一周的慎重考慮后才給我答復,表示非常贊同我的創(chuàng)意與想法,并決定要親自改編劇本。聽到此話,我感到非常激動,一是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創(chuàng)作者的肯定;二是何冀平作為原作者親自操刀改編,可以很好地保證將這個故事改編成京劇的意義。
這是何冀平第一次寫京劇,一連改了三稿。在修改過程中,面對即使一位普通演員所提出的問題和建議,她都會認真去思考,如果覺得有道理就會做出相應調整。在這個充斥快餐文化的時代,一位藝術家還能對藝術的追求如此執(zhí)著與嚴謹,這對于我們演員來說,真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機會。
讓我深有感觸的還有毛俊輝導演,第一次見面他就對我說,“藝術家必須要有一顆赤子之心。”這句話我一直記著,因為我覺得,要做好藝術就一定要有這樣的精神。秉承毛俊輝強調的赤子情懷,在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中,劇組對藝術的要求是極為嚴格謹慎的,氣氛又是愉快和諧的。從2010年3月8日建組,到4月28日正式演出,我們僅用了1個多月時間。整個排練過程中我沒請過一天假,因為我覺得作為主演,應該在團隊中起帶頭作用。一部戲的排練和最終呈現(xiàn),也是對劇組團隊的一種磨煉和檢驗。讓我感到特別欣慰的是,很多青年演員在其間得到了鍛煉和提高,這種成長的價值是超越作品本身的。根據計劃,《曙色紫禁城》明年3月3日還將在北京與觀眾見面,在近5年的時間里,演出總場次已近40場。有朋友告訴我說,《曙色紫禁城》是近幾年新編歷史劇演出場次最多的,我覺得這是觀眾的肯定,說明我們的用心和藝術表現(xiàn)得到了認可。這也說明,京劇作為一種傳統(tǒng)藝術,本身是有強勁生命力的。
文化周刊:與傳統(tǒng)京劇相比,您覺得《曙色紫禁城》融入了哪些新鮮元素?
袁慧琴:《曙色紫禁城》從話劇版本改編而來,從緣起、決定、排練到最后形成的過程,可謂是在用藝術點燃藝術。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它打破了傳統(tǒng)戲曲對歷史人物那種非白即黑的臉譜化、公式化模式,而是用“家事寫國事”,站在人性的角度對慈禧、榮祿、光緒、德齡等人物進行詮釋,力求使固化的人物形象變得鮮活生動。其中有一場描述慈禧與榮祿之間關系的戲,就表現(xiàn)了慈禧作為一位暫時褪去光環(huán)的普通女人,其內心真正的喜怒哀樂。很多傳統(tǒng)戲中的慈禧角色塑造,呈現(xiàn)更多的是她站在高位上的位高權重與氣勢凌人,但其背后的孤獨、無奈、寂寞與痛苦則往往容易被忽略。因此,對于歷史人物,我們需要進行科學判斷,不能一味地簡單地“貼標簽”,這樣是違背歷史規(guī)律的,也是不符合實際的。
藝術本身要表現(xiàn)一種來自內心深層次的東西,才能將動心動情的內容呈現(xiàn)給觀眾,才會具有可信度和藝術感染力?!妒锷辖恰愤@部戲,冷眼一看覺得就是一部普通的清宮戲,但當你坐下來靜靜地去品味時,發(fā)現(xiàn)它里面其實深藏了很多東西,甚至包括對于改革的理解和探索。德齡在劇中曾說過一句話,“人心一旦打開是不可能再閉鎖的”。其實這句話有隱喻,即一旦開始改革,就必須往前走,不可能再隨便把它“拉回來”。從這一角度而言,它顛覆了傳統(tǒng)戲劇直抒胸臆的審美方式,有深度又不失溫度。
在抱誠守真中與時俱進
文化周刊:《曙色紫禁城》將話劇改編成京劇,可謂一次融合現(xiàn)代元素和創(chuàng)新理念的成功嘗試。您覺得在21世紀的今天,中國京劇藝術如何才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袁慧琴:中國的傳統(tǒng)戲曲是很強調基本功的,即平常所說的唱、念、做、打,這是我們必須要繼承并發(fā)揚的。但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需要思考更多,京劇在發(fā)展多年后還能存活至今,究竟靠的是什么?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有一個很直接、很樸素的原因,就是每個時代都出現(xiàn)了一批優(yōu)秀的藝術家,他們創(chuàng)作了一批適合當時觀眾審美情趣的藝術作品,進而延續(xù)和拓展了整個藝術門類的生命。藝術要發(fā)展,必須在抱誠守真的基礎上,堅持創(chuàng)新,堅持與時俱進。否則,將遠遠不能滿足當下觀眾所需的信息量和審美需求了。
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和中國戲曲被稱為世界三大古老劇種。經過漫長的歷史沉淀,今天只有中國的戲曲還有“生命”,并生機勃勃地發(fā)展著。因為它在不斷地與時俱進著。我們作為戲曲的傳承人,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技術沿襲者,還應從戲曲藝術發(fā)展和繁榮的角度來思考藝術本身。這就需要藝術家不斷創(chuàng)作出藝術精品以滿足觀眾的審美,進而引導和影響觀眾,而不是一味的迎合觀眾或娛樂觀眾。正如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所強調的,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
傳統(tǒng)戲曲在表現(xiàn)過程中往往是“一旦人物抒發(fā)感情,整個劇情就停滯不前”。比如傳統(tǒng)戲曲中經常出現(xiàn)這樣的情景:后面有很多追兵,主人公卻可以停下來用大段時間來抒發(fā)情感,演繹唱段,劇情完全停滯了。這種方式適合傳統(tǒng)戲迷,傳統(tǒng)審美觀念就是我坐在劇場,就要聽這個角兒的這段唱腔。面對如今多元化的審美,如果一味停留在一種審美觀念、一種表現(xiàn)模式上,肯定會被時代所拋棄。藝術是敲動人內心靈魂的東西,傳統(tǒng)藝術要和當下結合,才能達到藝術上的創(chuàng)新,這種創(chuàng)新不能簡單停留在技藝的改變上,還要尋找方法,比如解決京劇節(jié)奏慢、科學運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傳播方式現(xiàn)代化等問題。
當然,藝術創(chuàng)作既要適應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又必須要做到“萬變不離其宗”。前段時間,我們進行《曙色紫禁城》的復排,把布景設計成了“大寫意”,即回歸到凸顯演員的戲曲本質。這有關戲曲美學,因為藝術本身就是人物的塑造,有些戲曲的布景熱鬧非凡,看得觀眾眼花繚亂,但觀眾一旦離開劇場,卻發(fā)現(xiàn)既沒有引起共鳴,也沒有引發(fā)思考。這種現(xiàn)象很可怕,因為這只滿足了一時的感官刺激,沒有真正滿足基于藝術的精神需求。在請毛俊輝導演《曙色紫禁城》之前,我也曾有過這樣的顧慮,但跟他交談后顧慮全然打消了。他當時就說,要堅決站在京劇這塊土壤上進行創(chuàng)作,回歸戲曲、京劇的本原。聽完這席話,作為一個京劇人、戲曲人,我很感動。
文化周刊:那應如何做到既保持京劇的本原又融入現(xiàn)代的元素,實現(xiàn)現(xiàn)代技術與傳統(tǒng)藝術的有機結合?
袁慧琴:找準切入點是關鍵。這讓我想到自己曾拍過的一部數(shù)字戲曲電影《對花槍》,這部電影能在好萊塢第五屆中美電影節(jié)上獲獎,很大原因在于有一個108句唱腔的長鏡頭。這部舞臺藝術片需要演員具備深厚的基本功,特別是在設計108句唱腔的表演時,也曾考慮過用不同場景來表現(xiàn),比如拍到姜桂芝年輕時的唱段時,就展現(xiàn)她年輕時的場景,后來經過仔細思量,最終選用了長鏡頭,把這108句唱腔中所蘊含的喜怒哀樂通過一氣呵成的表演、技藝、演唱表現(xiàn)出來,實現(xiàn)技和藝的有機結合。
這一長鏡頭的背景設計采用了很多現(xiàn)代特技,為了突出表現(xiàn)演員唱念做打的技藝并深化作品內容,劇組選擇在西方戲曲常用的黑色背景中設計表現(xiàn)人物情緒的場景。一般情況下拍攝一首MTV最多花費4分鐘,而這個長鏡頭用時23分8秒,根據人物的喜怒哀樂,用特技“描述”了大量中國傳統(tǒng)元素,比如中國結、剪紙、水墨畫等等。京劇這一古老藝術與現(xiàn)代技術在這一長鏡頭中實現(xiàn)了完美結合,頗具時代感,得到了廣泛的好評與肯定。
文藝家需具備“無我”境界
文化周刊:一部優(yōu)秀的戲曲作品,離不開文藝工作者的精彩詮釋與完美演繹。您覺得文藝工作者在藝術精品的創(chuàng)作中應該發(fā)揮怎樣的作用?
袁慧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我們始終在朝著這一方向努力?!妒锷辖恰芬呀浥叛葸^很多場,再過幾天,何冀平編劇和毛俊輝導演還要專程趕到北京,一起來探討這部戲在現(xiàn)有基礎上,如何再精益求精地進行打磨和推廣?,F(xiàn)在都在提倡出精品,其實怎樣出很重要,而不是打著出精品的旗號,支出高額的費用,拍完就扔一邊不管不顧了。
出京劇精品,劇本的選材和創(chuàng)作的思路至關重要。有一位戲曲專家就曾說,選對好的劇本,需要有頭腦的藝術家。就是說,不管是劇本創(chuàng)作者,還是藝術工作者,在創(chuàng)作或演繹任何作品時,首先思路得清晰,定位得準確。劉海粟先生也曾說過,演員比來比去,最后比的是文化。其實從演技來說,優(yōu)秀的演員雖各有千秋,但到一定層次后大都在伯仲之間,最后比拼的其實就是文化,就是內心深處對藝術的理解,以及綜合的人文底蘊、人文修養(yǎng)。
出精品,還要有相應的境界。戲曲演員進行創(chuàng)作一定要有一種“無我”的境界,才能抓準人物脈絡。真正的藝術家是放下自己,先站在整部戲的高度來思考人物的意義及如何更好地刻畫人物,再在刻畫人物的過程中去盡情發(fā)揮唱、念、做、打的技藝,實現(xiàn)兩者的完美結合,而所有的藝術演繹都是為塑造人物服務的。
1996年,我就曾在《火醒神州》中扮演過慈禧,那時還處于對新劇目創(chuàng)作的萌芽狀態(tài),劇本及所呈現(xiàn)的人物性格也與《曙色紫禁城》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但那時我開始關注人物塑造與展現(xiàn)藝術家自身技藝之間的關系問題。如果一上來就關注某段唱能不能叫好,哪兒還能再發(fā)揮一下,肯定就把整部戲劇結構及人物內外在的邏輯打亂了。尤其是有了一定成就的藝術家,很容易把自己凌駕于作品之上,這樣很難出現(xiàn)真正的好作品,因為他把自己的符號永遠定格在戲中,觀眾看不到作品,看不到人物,看到的只是他本人,他本人又能給觀眾傳達多少信息呢?
大家都在談振興京劇,怎么振興?這不是單純喊口號倡導就可以解決的問題,還需要沉下心來思考。我覺得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振興中國京劇自身內在的文化,具體到我們這些京劇藝術工作者,自身首先需要沉淀下來,靜下心來,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好作品?作品怎樣才能適合當下觀眾的審美情趣?作品要精湛,必須經歷千錘百煉。而作品的千錘百煉,又何嘗不是對文藝工作者藝術修為和情感情懷的千錘百煉,何嘗不是對藝術精神本身的千錘百煉!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抱誠守真 京劇 傳承 創(chuàng)新 袁慧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