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經濟下行壓力巨大,貨幣政策必須“從緊轉松”
簡單否定央行“降準”沒意義
目前正值貨幣政策切換的關鍵時期,這方面的問題太多、太復雜,尤其是認識上的誤區(qū)幾乎充斥著媒體版面。比如,6月25日,某重量級媒體發(fā)表《砸錢治不了中國經濟“內科病”》的文章,稱中國不該“砸錢”(指央行“降準”),因為中國的“內科病”在于結構。筆者認為,簡單地否定毫無意義。在筆者看來,中國經濟已經不起貨幣政策再度出錯,所以必須多說,盡可能把問題解釋得透徹一點。
筆者承認、也堅信:醫(yī)治中國病癥,單靠發(fā)貨幣這一劑藥沒用。貨幣政策是總量政策,它就像航船上的發(fā)動機,所控制的是航行速度,而無法控制方向。控制方向,必須依賴其他結構性政策,比如貿易政策,產業(yè)政策、稅收政策、監(jiān)管政策、甚至包括審批制度等。貨幣政策采用的是金融控制、貨幣控制、資本控制的手段,它針對的是流動性極高的資產,所以中央銀行無法控制它的流向(詳見作者發(fā)表于《中國經濟周刊》第23期的《我看央行“定向降準”舉措:方向正確 手段欠佳》一文)。
那為什么產業(yè)政策、稅收政策、監(jiān)管制度等政策可以調結構?因為,這樣的政策給到哪個行業(yè)或企業(yè),它只屬于這個行業(yè)或企業(yè),針對鋼鐵行業(yè)的政策不可能跑到紡織業(yè)。所以,試圖用貨幣政策解決經濟結構的努力是荒謬的,不僅無助于結構調整,而且會給金融市場帶來更多的混亂,更重要的是:會給經濟總量帶來大問題。過去我們犯的錯誤正在于此,結構性政策被地方政府在執(zhí)行過程中弱化,而不斷強化貨幣政策、金融政策調整結構的力度。最后,“金融倒爺”推高利率,而資金流向“高利率”的接受者——房地產,經濟的結構性問題也越調越扭曲。
所以,如果中國的“內科病”是結構性問題,那顯然不可指望貨幣政策去解決。因此,《砸錢治不了中國經濟“內科病”》的立論不成立。但我們的問題是:既然貨幣政策治不了經濟結構性的病癥,那是不是可以不要貨幣政策,或者貨幣政策對錯都無所謂?當然不是。我們必須承認,對經濟而言,砸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卻是萬萬不能的。
現(xiàn)在,中國經濟的一些大問題交織在一起了。第一,“金融倒爺”層層扒皮、貨幣空轉提高利率,已經阻斷了貨幣政策、利率政策的傳導機制;第二,淘汰落后產能、傳統(tǒng)產業(yè)兼并重組等產業(yè)政策被地方保護阻斷,結構性政策力度被大大弱化;第三,金融投機方向錢多,實業(yè)投資方向錢少,實體經濟求錢若渴。
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必須讓所有政策回歸本源。經濟下行壓力巨大,貨幣政策就必須“從緊轉松”,執(zhí)行中性偏寬的貨幣政策,這是貨幣政策最正確的、不容推卸的責任。同時,金融監(jiān)管者必須清理“金融倒爺”,打通貨幣政策傳導的血脈,壓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至于調整經濟結構,這需要各級政府痛下決心,打破地方保護主義,讓國務院頒布的各項產業(yè)政策落實到位,真正實現(xiàn)李克強總理所說的“國務院不發(fā)空頭文件”。
?。ㄗ髡呦礐CTV證券資訊頻道總編輯)
編輯:羅韋
關鍵詞:政策 貨幣 經濟